全国咨询热线:
市场与消费报讯 一个本土生产的产品,标上了英文名字并且宣称是“国外品牌”后,标价就可以飙升2倍!这种“伪名牌”的现象在整个消费市场上是屡见不鲜。“伪名牌”的横行既欺骗了消费者,又冲击了良性发展的市场。近日,记者分别对几个不一样的行业市场的“伪名牌”现象进行了调查。
消费者张小姐打进本报热线说,她在成都火车北站附近的一超市买了盒方便面,原本认为自身买的是“康师傅”,哪知上了火车仔细一看,才发现了自己买的是一种叫“康利桶”的方便面。从外包装上看,这个“康利桶”与“康师傅”非常相似,但口味就差了许多。王小姐和记者说,在火车站附近的商店里,这种“傍名牌”的现象十分普遍,稍不注意就会买到“伪名牌”。
在火车北站附近记者看到,许多小卖部和超市都有卖这种名为“康利桶”的方便面,特别是那个“桶”字,如果不仔细看还会以为是“傅”字。像这种食品品牌相似的例子还非常多。记者在一家超市的饮料区看到,在“营养快线”旁边就摆放着一种名为“美丽快线”的饮料,其包装颜色以及商标的设计都与娃哈哈的“营养快线”非常相似,只不过产地变成了广州中山。而统一的“鲜橙多”更是成了众多商家争相模仿的对象,纷纷推出诸如“康龙”鲜橙多、“佳乐缘”鲜橙多等。不仅包装一模一样,就连“鲜橙多”这几个字也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在“鲜橙多”三个字的上方有小小的“康龙”或者“佳乐缘”字样,非常容易被消费者疏忽。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名为“康龙”的鲜橙多竟然出自贵阳小河一个叫烂泥村的地方。
除此之外,记者还看到了“欢喜可乐”、“可儿可乐”等与“可口可乐”发音相近或者包装相似的饮料。正在此购物的一名消费者和记者说,像这样的产品已经见怪不怪了,自己就曾买到过一袋包装几乎跟“好吃点”一模一样的饼干,回家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吃好点”,令他哭笑不得。
记者走访成都市家电市场了解到,“傍大款”的家电杂牌明目张胆在各种广告牌打上招商电话,像“诚帝”、“格兰乐”、“先科龙电器”、“深圳帅康电器”、“爱事达”等,都不是名牌厂家的产品,只是产品的LOGO设计相似,有的是品牌名字用名牌产品的谐音,或公司起名牌产品的名字,而这个公司的产品要仔细在角落才能发现,均标榜自己是“CCTV上榜名牌”。
记者发现,LOGO设计相似、品牌名字用谐音、公司名字用名牌三大招数成为“伪名牌”家的秘密武器。更离谱的是,一些杂牌军就直接在广告牌打上很醒目的“深圳帅康电器”、“深圳方太电器”等,当记者问其原因时,相关工作人员竟然堂而皇之地表示,这只是他们公司的名字,并不是他们产品的名字,他们的产品名字与名牌无关。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像“海尔小王子”“格力幸运星”“中山阿里斯顿”“上海容声”“中山樱花”等杂牌军的广告牌充斥着整个家电市场。而产品都不是上述品牌真正厂家的产品,要仔细看角落才发现实际的生产厂商和地址,并在相关电器市场公然开档销售,且不是以零售为主,而是以批发为主,最终流向农村终端市场。同正品相比,这一些产品的质量差很多、价格要低很多,并且还可以讨价还价。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消费者,却没有一个人明白这其中门道,有的称“这品牌这么大名气,可能是分厂吧!”甚至有的消费者认为“这是和大厂家合作的,核心技术都是大品牌的,他们广告牌到处都有,在央视也看得到,维修也承诺三包!”
记者从他们的广告牌看到,所有“傍大款”的家电杂牌都在广告牌打着“CCTV上榜名牌”,或CCTV某频道推荐品牌、“CCTV金牌栏目商标榜”等头衔。
某名牌电器的负责人对记者透露,套个响亮的头衔是杂牌厂家惯用的手段,费用仅在3万块钱左右。这些杂牌厂家都是螺丝刀工厂的产品,宣传手段在于建立一个所谓专卖店的门面摆些简单产品样板,再加上醒目的广告牌,吸引到一些经销商上门谈合作,再提供全部的产品的画册给经销商选择。全部费用就是租个铺面和广告牌的制作,再买一些著名称号和头衔,至于在啥地方生产或拿货就不为人知了。
日前,记者在羊市街等橱柜专卖店集中地发现,绝大多数品牌都有着靓丽的洋名字,标榜进口的更不在少数:源自“意大利”、“美国”、“西班牙”、“德国”等国家。而同一材质的产品差价,最大竟达到每延米5000元以上,整体厨房的差价更是高达2万~3万元,尤其在本土品牌与标榜“进口”品牌之间。(延米是一个立体概念,1延米一般来说包括700厘米高的吊柜和850厘米高的地柜各1米。)在一家整体厨房专卖店,记者见到,抽油烟机和燃气具都是某个从没听过的全英文品牌,价格均在5000元以上,促销员介绍说是欧洲排名第二的品牌,记者问排名第一的是哪个,该促销员说:“不知道,我们只关心这个品牌。”
一位橱柜行业的人士和记者说,目前一些橱柜的“洋品牌”主要是通过几种手法在国内炮制出来的。
这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橱柜号称“全部进口”,实际上只是样品为进口产品,这类手法十分常见。他说,其实国外橱柜原材料由中国供货的不在少数,但一些商家却为获取更多利润而进行模仿。一些橱柜经销商竟利用名牌的存货做样品,做少许改动欺骗消费者。由于品牌橱柜目前价格最低的也是每套3万元左右,其中的利润空间很难来想象。还有一些企业,从其他几个国家进口的产品也打出“意大利”、“德国”等橱柜强国的品牌。在广州美居中心,记者在一家没有标明进口地方的专卖店仔细察看,发现一款促销员宣称来自意大利的橱柜,打开柜门却发现有异味、柜门内面粗糙,没有烤漆。
陈先生由于常常往返于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对国际大品牌比较熟悉。他和记者说,目前市面上部分所谓“一流高档品牌”在欧洲是名不见经传的,或是说定位在中低档次的。许多所谓的国外“著名橱柜品牌”有两种手法:第一,是花数千美元委托专业注册公司,在德国、意大利等国注册一个空壳公司而已,其所有生产销售都在国内完成;第二,连注册的国外商标也没有,只是在国内建个厂,引进一些设备,按国外某个标准生产,就宣称是“原装进口”,以高价出售。
由于目前厨卫五金件市场洋品牌当道,人们崇洋心态仍然很严重,部分商家将普通配件谎称为进口品牌,这在高端厨房市场上格外严重。据介绍,国内的一些知名品牌的配件如水槽、水龙头,一般报价几百元,多者也不过上千元。但是,洋品牌都是几千元,有些甚至上万元。据透露,目前市面上一个从欧洲进来的最低档次品牌的嵌入式冰箱,一个也能卖到4万~5万元。而抽油烟机标榜为意大利某名牌后,价格就升到2万多元。
卖店,发现挂着“华×奴”、“皮××丹”等国际大品牌商标且标价上千元的服装中,仿冒劣质品不在少数。
记者在青年路步行街一家经营某名牌的服装店看到,店内堆满了该品牌的各式服装,10多名店员在不停地游说消费者。记者拿着一件做工粗糙的衣服问其中的一名店员“服装的质量怎么这样差呢?是假的吗?”该店员说:“真的能卖这么便宜?”为了说服记者买下这件衣服,该店员又说,想要买真的,走遍这条街你也买不到,告诉你,这些打折的名牌全是假的,我们的货差不多都是一个地方进过来的。记者看到,仅在该店相距不到一百米的范围内,这样的“名牌”打折店就有四五家。
在春熙路某服装批发商场的四楼,记者看到卖场上陈列着上百套男式西服,其中不乏“华×奴”、“皮××丹”等“全球名牌”。摆放在货架上的价位牌表明这些西服的原价都在1000元左右,折后价则从268元到750元不等。“前几天我在这一个市场看到‘华×奴’西服打折,就花了930元买了两套,但第二天上班被同事发现商标不对劲,不像名牌,近千元的价格买了两件假名牌!”某电脑公司的职员李先生提起这事就冒火。记者在随后的走访中,发现这类标价千元一套的“名牌衣服”商标比真正的名牌服装标志均有微妙的差异,比如“华×奴”往往被冠上“特迪”、“蒂茜”等前后缀;“皮××丹”的字母P或繁或简;“梦×娇”的花瓣、叶子或多或少;“啄×鸟”或站或躺。
“伪名牌”打法律擦边球伪名牌服装充斥市场的现象是怎么样产生的?消费者该如何分辨真伪?成都市工商部门商标管理处一姓张的工作人员指出:这种仿冒品被称为“伪名牌”,一般是依傍其他几个国家所创名牌。跨国给商标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有人就利用这点在中国香港或某些国家将品牌商标名称注册到企业名称里去,再注册个跟真正的世界名牌相似的图形或英文商标,然后以委托生产、加工的形式在内地生产销售,就形成了“伪名牌”。
企业伪名牌这种打法律“擦边球”的做法,给工商部门查处增加了难度,造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难于执法。即使查处了,其处罚力度也不大,所以很多企业还是敢于“冒险”。而且有名的公司在起诉傍名牌企业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财力。他认为,要堵住“傍名牌傍大款”的缺口,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并加大查处力度,不给不法者以可乘之机。同时,还应加强商标管理部门与企业登记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建立一套统一协作的监管机制。
在中国注册商标是本着“注册在先”的原则,也就是说谁先在工商注册,就是谁的注册有效,迟到者就没办法再注册到相同的商标了。在国外,一些国家是本着“使用在先”的原则,是以商标使用的日期为准,虽然注册晚,但还是能拥有该商标。这两种原则各有利弊。企业是商标注册的主体,也是品牌经营的主体,为避免纠纷和损失,企业对商标注册管理一定要引起重视。
第二、国外注册商标:企业如果要走出国门一定要在企业国际市场销售所涉及的所属国家注册商标,需要分别在这些国家注册。
第三、延展注册商标:随企业的发展壮大,新的商标还会需要注册。企业不仅仅要注册所在行业内的商标,而且要考虑在企业可能的拓展涉及到的行业进行注册,不光是已经使用的商标、即将使用的商标,还要把一些与自己商标接近的一起注册,不要给“伪名牌”任何机会。
没有注册商标,就没有知识产权;品牌也难以成为名牌;成为名牌之后,也会遇到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企业,尤其是名牌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才来重视,切忌轻视。当然,“伪名牌”其实是针对名牌下手,成为目标的品牌也绝非等闲之辈,俗话说:“邪不压正”,希望名牌不要给“伪名牌”留下任何机会。
四川省社科院的经济学家张克俊指出,“傍名牌”、克隆世界品牌的现象极不正常,这些克隆名牌之所以敢堂而皇之地张狂露面,无非是钻了现有体制的空子。这些“傍名牌”披着合法的外衣,都是通过正规渠道注册了商标。而由于我国还没明确的法规对这种“傍名牌”的行为进行制约,因此导致了“傍名牌”的泛滥。另外,大商场涉及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成本低廉,使一些大商场纵容“傍名牌”的存在,甚至成为“傍名牌”的主要卖场。
杜绝“傍名牌”现象,遏制“傍名牌”手段,也许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但是怎么样才可以使得这些“伪名牌”和“傍名牌”在市场上“人人喊打”?
张克俊表示,首先,要加大处罚的力度,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加重行政处罚。其次,需要市场管理部门加强监管。第三,名牌厂家要主动出击,积极维权。同时,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现状,还需要众多购买的人的积极配合。作为普通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只有在诚信的环境中公平竞争、诚信经营才会有更多的回报。
成都律师张延说:“‘傍名牌’现象是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遇到的难点,是新型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其产生的问题大多是体制滞后。”目前,用别人商标登记成为自己的企业名,或把别人的企业名注册作为自己商标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加强被侵权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体制上加以调整,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从企业登记上保护商标,从商标注册上保护企业名,并且要增强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加强商标管理机构和企业登记机构的信息沟通。企业登记要在更大的地域内加强信息沟通或在更大的范围内联网,严格审查,使其形成全国协调统一的企业登记机制。
在符合法律程序的基础上,国家工商总局适当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解释。把“傍名牌”问题具体化,在登记条例上丰富化,使其不能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被侵权人或者商标持有人发现被“傍”之后,目前最便捷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黎藜)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